风水学的现实生态
李建春 第一培训基地
风水学,即“藏风得水说”,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,他在《葬书》中说:“葬者,乘生气也。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 从6千年前仰韶文化阶段的青龙白虎风水遗迹萌芽阶段开始,风水文化就一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起成长,指导我们合理地和自然对话沟通,盛行于中华文化圈。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,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,叫相地、中国古代称堪舆术,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、村落选址、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,选择吉利位置的一门学问。 以天文学、地理学和人体科学为三大科学支柱;围绕天地人合一、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三大原则;经受久远历史的锤炼打磨、自然的甄选淘汰,神奇的中国风水学传承至今。 尽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“风水”二字一度被视作“迷信”,在国内被打入冷宫。但正所谓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,就象其它传统“术数”一样,港台不说,东南亚及美欧诸国,均于上世纪70年代后兴起了“风水预测”的热潮。美国已经有17所大学开设了易经、风水等课程,韩国人尹宏基从美国取得了世界上第一个风水学博士学位。日本高校中有110多所大学开设了风水课程。许多学者如建筑师冈本先生,潜心研究风水,并撰写了《配合阳宅学的间隔设计》等多篇有关风水方面的著作。2002年3月8日,第一届世界风水大会在德国科隆召开。2007年10月,日本和韩国将风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正式申请…… 也许是“外转内”之效应,尤其是高层领导提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来,风水学才如同莲荷钻出淤泥,渐登大雅之堂。如建筑名校“上海同济大学”等已将其列入建筑系必修或选修课,尽管名谓不一,其实质无二。2004年9月9日,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和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的“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”在人民大会堂开幕,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风水文化的高峰论坛,有专家、学者齐聚,还有副部级高官参加。2015年7月21日中央1套的新闻联播,更是援引美国的一项建筑调查肯定了风水与健康的直接关联….至此,“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”半个世纪的争论终告结束! 风水学既是一门科学,我们就必须维护其纯洁性。这里,我们应该感谢前辈们坚持不懈的继承和发扬这门学科,没有在排挤和诋毁中放弃追求与探索,没有让老祖宗留下的千年民族文化瑰宝旁落。他们通过实践取得的成果促使相关专家、学者、乃至科学家们都不得不面对鲜活而神奇的案例,扭转对风水学的偏见,转而主动参与探讨和研究…… 风水学今天的发展环境堪称宽松,却仍未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。风水故迹日益减少,累积在风水学基本思想中的精华与糟粕亟需厘清。多年来理论与实践一直处于分离状态,理论时常排斥实践,风水学者门派众多,理论各异,虽谓百家争鸣,却也难免有邪门歪道、鱼目混珠参杂其中,是非、长短互不相让,致使整个风水学体系,始终难有权威立论,阻碍传承…… 真的期待《周易》早日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!使“易经”在国学范畴里实至名归!给风水学一个旗帜鲜明的引领!亟需建立一个全面研讨、沟通、交流的风水学平台!在这里大家能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归纳理论、验证实践、讨论如何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,促使风水学的研究与应用不断与时俱进,突破创新! 我们是应运而生的风水人。走进易学殿堂,弘扬国学、传承风水学责无旁贷!我们当不辱使命!
注:文章系该文原创作者投稿,旨在进行传统文化交流,文章观点不代表我站立场,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文章地址及作者个人信息,谢谢合作。